地點: 漢雅軒
香港葵涌工業街17-21號
美安工業大廈2樓
展期: 2024年7月13日至8月3日
策展人: 陳郭茹蓉、余典
藝術家: 陳煜、徐婧、富顯智、胡恆銘、崔昱
于皓丞、鄺唯希、梁駿鵬、劉菲、仇子怡
張飛揚、任若溪、林雨歆、袁正
主辦: 漢雅軒
中國美術學院
中心美術館
協辦: 中國美術學院跨媒體藝術學院
中國美術學院媒體城市研發中心
中國美術學院藝術教育基金會
總策劃: 張頌仁、王岩
漢雅軒於7月起連續呈現兩組首屆「ECP-星星策展人」計劃的獲選策展方案。「ECP-星星策展人」計劃由杭州中心美術館、中國美術學院、華潤萬象生活共同主辦,旨在挖掘具有創新精神和獨特視角的青年策展人以及優秀的青年藝術家。
第一組獲選策展方案《新世紀全體新論》由陳郭茹蓉和余典共同策劃,集合14位藝術家,探索機械和自然生態中其他的生命體對身體的「感染」、「交融」、和「改造」,並體現了關於肉身和機械之間技術倫理的問題意識,以及基於被人類判別為「他者」的物種和人類之間的關係的思考。
《新世紀全體新論》將於7月13日(週六)下午2到6時在香港漢雅軒畫廊開幕。兩位策展人、部分參展藝術家 和 中心美術館館長、中國美術學院教師王岩將一起出席開幕跟觀眾現場交流。
展期至8月3日。
清鹹豐元年(1851年),記載著現代人體解剖學的書籍《全體新論》傳入中國印刷成冊並得到廣泛流傳,該書由駐華英國醫生本傑明·霍布森(1816-1873年,中文名合信)編撰,它在向中國介紹現代解剖學知識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全體新論》中嚴謹的人體解剖圖配合詳實的文字,從骨頭到內臟,一層層剖開講述身體的構造和運行,顛覆了以臟象和脈搏為重的中醫傳統,給當時的中國醫學帶來一種全新的「觀看」身體的視角。
在二十一世紀的當下,後人類時代的來臨向我們展示了一種全新的身體美學,生物科技、仿生機械和人工智慧的發展下,身體不再是純粹肉體的存在,而是一種永遠處於「生成」狀態的、被改變的、被重塑的複雜實體。展覽「新世紀全體新論」希望能承接《全體新論》在十九世紀身體研究方面所帶來的革命性影響,以「生成式」的視角去重構身體為一個開放性的、多元的場域。在這個場域中,藝術家們平等地探索任何實體:機械和自然生態中其他的生命體對身體的「感染」、「交融」、和「改造」,並體現了關於肉身和機械之間技術倫理的問題意識,以及基於被人類判別為「他者」的物種和人類之間的關係的思考。
策展人
DA策展小組由兩位成員組成。陳郭茹蓉 Abby Chen,畢業於澳洲國立大學藝術史論專業(Art History and Theory)。余典Dia Yu,畢業於新南威爾斯策展與文化領導專業(Curating and Cultural Leadership)。
DA策展小組的興趣領域包括探索科技和科技對於未來社會景觀的塑造,以及對邊緣少數群體的關注。在她們的策展計劃中,兩位策展人透過關注身體在科技和科技加持下所產生的改變,對未來身體存在範式進行了思考。
陳煜
陳煜是一位現居於倫敦的視覺藝術家,數字時尚設計師和跨學科設計師,畢業於英國皇家藝術學院資訊體驗設計。透過資訊體驗設計與服裝設計的不同專業背景的學習,讓他更專注於虛擬體驗技術(如虛擬實境VR、混合實境MR等)和數位時尚視覺的結合,並創造出可以與觀眾互動的敘事概念作品。
他一直實踐著Phygital(實體空間與虛擬空間的結合)的創作概念,將數位時尚美學融合技術創造出更豐富、更沉浸的藝術體驗。後人類(Post humanism)和酷兒生態學(Queering ecology)是他主要的創作概念靈感。他試圖透過後人類概念和機器中心視角,探討這些視角如何啟發當前社會認同的生產狀況和人們對於自我認同表達與塑造。他的作品透過自我形象的數位人作為創作切入視角,將非二元生態美學和Ballroom文化的研究融入他的視覺產出載體,並與他的數位表演主義相結合,完成在虛擬世界中的「身份表演」。
他試圖將概念敘事設計、虛擬技術與視覺效果的結合強化數位影像與觀眾之間的聯繫,幫助人們跳脫出人類中心主義的桎梏,用一種非二元流動的角度幫助人類重新審視自我,發現生命和愛的更多表現。
藝術家嘗試使用「批判性虛構」的概念,即在事實材料中加入虛構的細節,來想像後身分認同的可能性和世界的場景。在這個賽博格成為新寵、科技統治世界的時代,我們塑造自己的身體,定義自己的形式。
徐婧、富顯智
徐婧是一位時尚設計師、3D藝術家,先後畢業於帕森設計學院和皇家藝術學院的時尚設計專業,現居倫敦。徐婧的實踐從賽博格(Cyborg)的視角出發,透過製作3D打印可互動身體裝置,CGI影像,行為藝術表演,探討非二元身分和身體科技。賽博格對她來說不僅是一種存在主體,更是一種隱喻,未來人類和世界的關係是她所關心的。
富顯智是一位居住於紐約的視覺藝術家,攝影師,影片編輯。她在紐約視覺藝術學院學習純藝術。她的藝術作品主要探索自然和身體的聯繫,涉及光雕,雕塑,等混合媒體作品。現在專注於錄像裝置和錄像藝術。
各位,我們的時間不多了,我們需要像執行火刑一樣舉行婚禮。我們需要像舉行葬禮一樣埋葬自己。這是機器與人類的聯姻,是理論與虛構的聯姻,是感性與肉慾的聯姻。是感官和肉慾的結合,是眼淚、血和鉛的結合。
胡恆銘
胡恆銘1998年出生於江蘇宜興,現生活創作於南京。他曾獲南京藝術學院和英國普利茅斯大學雙學士學位,南京藝術學院油畫碩士。胡恆銘的作品以一種孩童般的視角,充滿好奇地觀察並記錄世間之物,圍繞光與影的纏綿,依附氤氳色彩的童話訴說呈星狀散射的夢境。
胡恆銘《與大海舌吻》,2023-2024,布面油畫,每幅 20 x 20 cm,共8件
「向大海訴說甜美的空語,輕輕撫摸,感受它的神秘。」藝術家透過把肉身的形態與貝殼類生物結合在一起,試圖以一種擬人的手法描繪出兩種不同物種交織在一起的浪漫。
崔昱
崔昱,1997年出生。本碩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藝術與科技專業,現在位於上海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攻讀博士學位。藝術家崔昱專注探索自然與女性身分之間的複雜關係。通過研究雌雄同體植物(如豌豆花與箭根薯)及特殊生物(如章魚與海兔)的生態機制,形態學與美學上的探索揭示了生命的內在張力。作品跨越生態學、女性主義與賽博格(Cyborg)理論,對人類未來的生存狀態進行哲學反思。作品形式融合藝術與科技,包括裝置藝術、影像藝術及架上繪畫等。
在自然進化的過程中,人類的尾巴逐漸退化並消失。而今,科技的高速發展也逐漸侵觸了人們直接的情感交流。作品中互動的兩個機械尾巴,象徵人類間複雜且微妙的情感聯繫,尤其是非言語的溝通。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的具身理論強調,人的身體不僅是感官的工具,更是情感和認知的媒介,它們直接參與我們對世界的感知和理解。在《本能的語言》中,尾巴不僅是裝置的一部分,也是傳達未言的橋樑。
于皓丞
于皓丞生於1998年,遼寧瀋陽人,2017至2021年就讀於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信息藝術設計系攝影專業,獲學士學位,現居北京。他的創作從人類、社會再到自然、宇宙,所涉及的話題十分廣泛。于皓丞的創作不受任何媒材限制,他使用裝置、影像、攝影、雕塑、聲音等,帶領觀眾在感知中跳躍,進行深度反思與自我尋找。主張回歸到人類本質去探索人與世界深層意識的思考與溝通方式。
于皓丞《身體拓印》,2023,攝影,每幅 34 x 28.3 cm, 共8件
身體,人類與世界的溝通橋樑,被視為靈魂的避風港。 《身體拓印》不僅從生物結構角度出發,更是從生命、存在、痛苦、超越的象徵角度出發來解讀身體。每次手術都塑造了人生故事的新篇章。系列中的鐵質手術工具為皮膚留下了印記,那些皮上肌理,在細微中訴說著時間與存在的關係。而每個印記都是生死對話,象徵人與自然的鬥爭,是存在主義的標誌,是人對生命意義的探求,是連結物質與靈魂的橋樑。
鄺唯希、梁駿鵬、劉菲、仇子怡
藝術家们來自中國美術學院創新設計學院技術與造物研究所,目前專研於材料研究、思辨設計、生物設計、演算法美學等領域;鑑於面臨的倫理與生態挑戰,如自然倫理、生態危機、永續性問題等,在這個技術變革的時代,生物設計提供了一種利用生物學靈感的新方法,擁抱多樣性和不確定性,以推動人類社會的進步,利用生物技術來創造更永續和創新的未來世界和解決方案。藝術家們的作品曾榮獲了14項國內外大獎,作品在中國國際設計博物館、上海西岸藝術館和浙江展覽館等地受邀展出。
鄺唯希、梁駿鵬、劉菲、仇子怡《Picowgtuna》
2022,裝置,白色樹脂、油漆
70 x 43 x 13cm, 25 x 8 x 8cm, 25 x 8 x 8cm, 25 x 8 x 8cm, 共4件
Picowgtuna內部臟器和皮膚的設計參考了不同物種的身體形態,其中包括豬、乳牛以及鮪魚。在後人類時代,物種的界線被打破,所有生命體互相融合,交替感染,重新塑造自身的肉體狀態。作品希望引導觀眾在後人類主義邏輯下,思考未來的養殖系統和人類之間的關係。
張飛揚
張飛揚是一位生活在充滿創造力的世界的藝術家。她於2015年本科期間被 Nick Cave 領導的芝加哥藝術學院時裝系錄取。畢業後,她曾擔任Vivienne Tam和Sachin & Babi品牌的自由設計師。飛揚常駐倫敦和紐約,專注於紡織和創新設計,包括材料未來、刺繡設計和裝置藝術。尋找機會在創意領域建立職業生涯。
張飛揚《避難所,墓地》
2022,綜合裝置
螢幕、吉利丁(明膠)、玉米粉、油、醋、色素/顏料混合
尺寸可變
現實社會充滿了危險和挑戰,工業污染帶來的傷害正以一種看不見的方式緩慢而堅決地改變我們的進化方式。作者參考夜光水母、青蛙等生物的特性,以及各種人類皮膚可能出現的狀態,模擬了後人類皮膚變異的效果。講述了身體在極端環境中掙扎並試圖適應而進行的自我進化機制。
任若溪
任若溪,是一位新媒體藝術家,2019年於清華美術學院取得學士學位,2021年於倫敦藝術大學取得互動設計碩士學位,目前工作生活於上海。
她的作品透過互影像裝置、AI生成藝術、數位藝術作品、互動裝置等媒體呈現,曾在倫敦V&A博物館、林茲電子藝術節,亞洲加密藝術週,都靈 The Others Art Fair展覽等展出。她的作品以感性和詩意的視角探索人類世中人類與非人類、自然與機器構成的無形系統,研究主題常涉及藝術與資訊科技的結合,涉及賽博女性主義,控制論,萬物有靈論等。
「碳基生命是光滑的仰慕者,它們用最大的器官作為精密的朝聖工具」,任若溪如此說道,「指尖觸碰矽基生命的光芒,那才是未來的真理,是一場自我的解構與再生。」為了與這種觸感帶來的感性體驗形成張力,任若溪有意採用芯片焊接支架、菲涅爾透鏡等電子工業的現成品,則是消解純器官的蠟狀觸感所帶來的柔和的感覺,給予生物化的情緒以工業切割,替換血肉,從而表現心靈和機制(Mechanism)相結合的未來生命碳矽共同體的狀態。
這次展出的作品,擁有「電子聖體」系列的典型特徵:觸感和工業質感。觸感作為人類身體的基本認知感官,幫助人類屏蔽了許多訊息,例如用手指滑動手機,大腦會自動屏蔽觸感,而僅傳遞手機螢幕顯示的內容。在藝術家看來,未來生命的形式很可能不再是現實存在的碳基生物,而呈現出摒棄界線之後的賽博格宣言。為了表現這一生命體的特徵,藝術家保留了觸感,並將手指觸摸的對象置於星空一樣的敞開的整體之中。
林雨歆
畢業於香港城市大學的林雨歆是視覺設計師,也是裝置藝術家。她主要的創作媒介涵蓋了互動裝置和聲音與影像等。藝術家希望透過這些形式探索本土文化與現代化衝突所引發的社會問題,以及人們在壓力之下產生的不同狀態。
林雨歆《生鏽的身體》
2024,裝置,鐵,電機,亞克力,175 x 30 x 30 cm
高效和現代化的生活正在讓我的身體一點一點地生鏽。現代疾病和久坐正在慢慢侵蝕我的身體。雖然痛苦,但我依舊很難離開我的桌子、椅子和電腦,在老闆的敦促和母親的關心下,改變或繼續讓我陷入困境。
袁正
袁正的創作主要圍繞在混合媒材雕塑和視覺藝術。他探討的主題包括人工智慧、植物學、神話和後人類主義。藝術家利用人工智慧作為創作工具,構思、合作並共同建構了一系列視覺作品。這些作品思考了後人類世界中的人類狀況,並以一種去中心化的方式存在。透過反思科學、觀察自然和探索人類存在等問題,從而能夠在他藝術計畫中創造出一系列思辨景觀。
E. hanart@hanart.com
T. +(852) 2526 9019